PC革命时代(1970-1990年代):从极客玩具到家庭必备

PC革命时代(1970-1990年代):从极客玩具到家庭必备

1975年,比尔·盖茨与保罗·艾伦为MITS公司开发的Altair 8800(售价495美元)被《大众电子》杂志称为“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”——尽管它需要用户自己组装电路板并通过开关输入程序(无显示屏),却激发了全球极客的热情。随后,苹果公司1976年推出的Apple I(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手工焊接的第一台电脑)和1984年的Macintosh(首款采用图形用户界面GUI的个人电脑),以及IBM 1981年发布的IBM PC(兼容机标准化的开端),共同推动了PC从“技术发烧友专属”走向“家庭与办公普及”。

这一时期,微软的MS-DOS操作系统(1981年)和Windows图形界面(1985年首次亮相)解决了人机交互难题;硬盘容量从早期的几十KB(如Apple II的48KB)增长到GB级(1990年代中期普通PC配备1GB硬盘);软件生态爆发——文字处理(WordStar)、电子表格(VisiCalc)、游戏(《超级马里奥》)成为PC的核心应用场景。

互联网与移动时代(1990-2010年代):从单机工具到全球节点

19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电脑的功能定位。1990年蒂姆·伯纳斯-李发明的万维网(WWW)让PC成为信息获取与共享的入口——Netscape浏览器(1994年)让普通用户能通过图形界面浏览网页;1998年谷歌的成立则将搜索变成互联网的“入口级应用”。与此同时,电脑硬件持续升级:英特尔奔腾处理器(1993年)主频突破100MHz,Windows 95操作系统(1995年)优化了多任务处理能力;笔记本电脑(如1991年IBM ThinkPad 700C)因轻薄化设计(重量2.5kg)成为商务人士标配。

2007年苹果iPhone的发布虽标志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,但PC并未被取代——反而通过“台式机(高性能计算)+笔记本(移动办公)+平板电脑(轻交互)”的多元化形态,成为数字生活的“基础设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