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的进化史诗——从ENIAC到量子计算机的70年颠覆之路

电脑的进化史诗——从ENIAC到量子计算机的70年颠覆之路

计算机(电脑)的诞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技术革命之一。本文以时间为轴,梳理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到现代量子计算机的演进历程,解析每一次技术突破如何重塑人类社会。

一、电子管时代(1940-1950年代):计算的“巨无霸”诞生

1946年,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ENIAC(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)作为全球首台通用电子计算机问世,重达30吨,占地167平方米,耗电150千瓦,却只能每秒执行5000次十进制加法运算。它的诞生源于二战期间弹道计算的需求——传统机械计算机(如差分机)无法满足炮弹轨迹的实时计算要求。ENIAC采用1.8万只电子管(真空管)作为核心元件,虽然体积庞大、能耗惊人且故障率高(平均每7分钟需更换一只损坏的电子管),却首次实现了“程序存储”概念(通过插线板预设计算逻辑),为现代计算机奠定了基础。

这一时期的计算机仅服务于军事与科研(如美国原子弹研发的“曼哈顿计划”),普通民众对其毫无概念。但ENIAC的成功证明了电子计算的可行性,直接推动了后续技术的迭代。

二、晶体管与集成电路时代(1950-1970年代):从“房间大小”到“桌面办公”的跨越

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晶体管(替代电子管的核心元件),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命运。晶体管体积仅为电子管的1/50,功耗降低90%,寿命延长100倍。1958年,德州仪器的杰克·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(IC),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硅片上,进一步缩小了计算机的物理尺寸并提升了性能。

这一阶段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商用计算机”:IBM 1401(1959年)作为首款面向企业的晶体管计算机,全球销量超1万台,被银行、保险公司用于账务处理;DEC公司1965年推出的PDP-8(售价1.8万美元)是首款小型机,让大学与研究机构能够负担得起计算设备。1971年,英特尔4004微处理器的问世(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,主频740kHz)标志着“个人计算机(PC)”时代的萌芽——它被用于日本计算器,但证明了“将中央处理

关于 “电脑的进化史诗——从ENIAC到量子计算机的70年颠覆之路” 的 3 个意见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